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

时间:2024/08/28 浏览次数:116

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

一、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。

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,有本体、喻体、比喻词三部分。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,可分为明喻、暗喻和借喻三种。

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(比如有没有“像”“如”),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。比如:

1.“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(明喻)(本体:露、月。喻体:真珠、弓。)

2.“那轻轻的潮声啊,是她睡熟的鼾声。”(暗喻)(本体:潮声。喻体:鼾声。)

3.“我知道,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。”(借喻)(本体:没有直接写出来,是指“我”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。喻体:厚障壁。)

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:

1.有时,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,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……(把思想比作“野马”。)

2.有位作家说,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,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,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,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。(把“生活”比作“舟”。)

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:

1.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,这样美丽。(不可能把奶奶比作“现在”。)

2.她长得像他姐姐。(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。)

3.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。(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,不是比喻,而是比较。)

4.皮鞋匠静静地听着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……

5.珊迪听了,目不转睛地看着我,好像表示感激。

6.我的心像刀绞一样。

二、比喻和拟人的区别。

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,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。

比喻是“物”(名词)之间的比较,而拟人是动词、形容词之间的比较。主要看一下有没有“喻体”(比喻可能没有本体,但必然有喻体),如果有,则是比喻。

以下是拟人:

1.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……(“温柔”是形容词,无喻体。)

2.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……(“打扮”是动词,无喻体。)

稍作改变,即为比喻:

1.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……

2.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……

三、借喻和借代的区别。

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,借代的方法多样,可用部分指代整体,如用“孤帆”指代“船”;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,如用“黄毛”指代“黄头发的人”;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,如用“烽烟”指代“战争”;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,如用“千万个雷峰”指代“好人”。

借喻既有“借”的功能,又有“代”的功能,而借代只有“代”的功能,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,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。

借喻的例子有:

1.看吧,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,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,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。(可以改成明喻句,把浪花比做“翡翠”。)

2.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,吃尽了我们的血肉。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,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。(可以改成明喻句,把敌人比做“毒蛇猛兽”。)

3.我似乎打一个寒噤;我就知道,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,我也说不出话。(把隔阂比做“厚障壁”。)

4.黑夜,静寂得像“死”一般的黑夜!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。(把光明的未来比做“黎明”。)

借代的例子有:

1.先生,给现洋钱,袁世凯,不行么?(“袁世凯”指现大洋,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。无法改成把钱比做“袁世凯”。)

2.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(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,无法改成将“财产”比做“一针一线”。)

3.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用“汗青”代替“史书”,无法改将“史书”化做“汗青”。)

4.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。(用“雷峰”代替好人,无法将“好人”比做“雷峰”。)

5.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。(用“红领巾”代替“少先队员”,无法将“少先队员”比做“红领巾”。)

6.他端起杯子,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“龙井”。(用“龙井”代替“茶”,无法将“茶”比做“龙井”。)

四、对偶和对比的区别。

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,其基本特点是“对称”,它要求结构相称,字数相等;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,其基本特点是“对立”,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,而不管结构形式。

对比的例子有:

1.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:“呵,我多伟大!”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。

2.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

3.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

对偶的例子有:

1.赤道弯弓能射虎,椰林匕首敢屠龙。

2.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;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

3.才饮长江水,又食武昌鱼。

以下例句既是对比,又是对偶:

1.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

2.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,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。

五、排比和对偶的区别。

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,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,字数要求不甚严格;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,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。

排比句如:

1.但见那满树繁花,一街灯光,四海长风……

2.国家要独立,民族要解放,人民要革命,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。

对偶句如:

1.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
2.过五关,斩六将。

3.驿寄梅化,鱼传尺素。

4.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

六、反问和设问的区别。

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,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,一般是自问自答。

反问的例子如下:

1.池水涟漪,莺花乱舞,谁能说它不美呢?

2.感谢情感,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,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,为了认知,就算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,又有何妨?

3.钢琴笨重如棺材,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。制造虽精,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?

设问的例子如下:

1.谁是最可爱的人?我们的战士,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。

2.什么叫自律?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。

3.这人是谁?不是别人,原来是大明。

4.数学真的很难吗?我看不是。

七、反复和排比的区别。

排比是把内容相关,结构相同或相近,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、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。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,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,只需要两个即可。

排比的例子如下:

1.沙丘的移动虽然慢,可是所到之处,森林全被摧毁,田地全被埋葬,城郭变成丘墟。

2.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,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。

3.而青松啊,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!一派正气,一副洁骨,一片忠贞,一身英武。

反复的例子如下:

1.杀死了人,又不敢承认,还要诬蔑人,说什么“桃色事件”,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,无耻啊!无耻啊!(两个“无耻啊”。)

2.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,将要学习你的榜样,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,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!(两个“像你一样伟大坚强” 。)

3.周朴园: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。鲁侍萍:我要提,我要提,我闷了三十年了。(两个“我要提”。)

八、夸张。

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。包括三类:一、扩大夸张,如“虽九死,其犹未悔”;二、缩小夸张,如“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。”三、超前夸张,如“看见这样新绿的苗,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。”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:

1.李杵头这人,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,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。

2.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,馋的,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。

3.生怕这气大了,吹倒了姓林的;气暖了,吹化了姓薛的。

4.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

5.精妙世无双。

6.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7.我的心像刀绞一样。

  • 登龙门

    黄河禹门口(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),两岸峭壁对峙,形如阙门。古代传说,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,争登龙门。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。登龙门后,鲤即化为龙,故禹门亦称为龙门。 《后汉书 · 李膺传》:“膺独持风裁,以声名自高。士有被其接者,名为登龙门。”唐李白《与朝荆州书》:“一登龙门,则声誉十倍。”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,致身荣显,也叫登龙门。《封氏闻见记》卷二“贡举”:“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”。(典见《太平广记》卷四六六引《三秦记》)

  • 金龟换酒

   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,宿于旅邸。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,但未曾谋面,闻李白来京,亟往拜访。李白出门迎客,两人相携入屋,纵论古今,一见如故。李白出示诗作《蜀道难》、《乌夜啼》。贺知章赞赏备至,称李白为谪仙人。仓卒间未携钱帛,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,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,尽欢散。